分享到:
当前位置:"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知行合一

最美“逆行人”——四川能投“光明使者”在抗震救灾中诠释初心和使命(三)危难面前:血脉相连

作者: 四川能投   发布时间: 2019-07-20 23:14:40   点击次数:

“灾情就是命令,灾民的期盼就是能投电力人的初心”

在这场“保电战役”中,能投发展兄弟公司血脉相连,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谛。

川能高县电力部分供区在此次地震中损毁较为严重,他们在“自救”过程中,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抢险队伍。“地震发生后,按照能投股份的统一部署,我们迅速组织队伍做好随时增援珙县的待命准备。19号接到指令后,我们第一时间赶往珙县巡场和受灾最严重的珙泉镇,分成两个组支援兄弟公司抗震保电工作。”高县电力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彬说。接到任务后,李彬迅速组织了30余名技术骨干前往灾区。平时到珙泉只要30分钟的车程,因为地震关系,花了90分钟才到达。

到达珙县后,指挥部给高县电力下达的第一道指令就是尽快接通巡场和珙泉镇6个集中安置点的电源。“那天晚上大家铆足劲儿,总共安了400-500盏灯,线路大概铺了12公里长,20号凌晨1点过6个安置点都接通了。”对于李彬和他的队员来说,对“尽快”的理解就是拼尽全力、争分夺秒。

珙泉镇是老县城,因受损严重,该镇大部分农户的房屋被鉴定为“禁止居住”。为了全力保障灾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抗震救灾抢险指挥部要求高县电力全力支持配合村委立即开展区域内电力线路的安全排查和危房用电的拆除工作。接到任务后,高县电力组建的5支共产党员救援抢险突击队积极配合珙县电力对鱼池村的危房表计进行拆除。

部分村民对拆除工作不理解,李彬就带着队员到受灾村民家中挨家挨户耐心沟通解释,告诉受灾群众危房存在的极大危险和重大隐患。经过反复解释、思想疏通,受灾群众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后果,愿意搬迁,拆除工作最终得以顺利进行。

此次任务中最难的关口在鱼池村和杨柳树。鱼池村海拔大概800米,加上气温极高,雨又一直下个不停,山高路陡,余震不断,电力抢险环境非常恶劣......给施工作业带来极大的挑战,加之道路中断,队员们只能靠肩挑背扛几十斤的工具负重前行,有时一走就是几个小时。最重要的是队员还要克服登杆作业时突遇余震的恐惧心理。

“灾情就是命令,灾民在期盼,到珙县就是来抢险救灾的,环境再艰险、施工难度再大我们都要克服,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更要坚定信心,更要牢记我们能投人的初心和使命,更要体现出能力电力人的责任和担当。”这个参加过无数次急难险重任务的老党员朴实的话语是激励大家前行的动力,也成为全体抢险人员的精神食粮。

在灾区的8个昼夜,李彬除了每天分配抢险任务,还来回奔波在5个救援抢险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在每个现场,总能看到他参与抢险的身影,抬杆、打窝、装金具、接线.....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更是战斗员。比别人起得早,比别人睡得晚,越是艰难险阻,越是冲锋在前,共产党员甘于吃苦、顽强拼搏的作风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衣服打湿了又干,干了又打湿,吃饭都是几分钟扒完,生怕耽误进度。每天早出晚归,至少工作10余个小时以上。渴了饿了就喝点水啃点干粮,累了困了就在路边打个盹儿。很多人生病了依然坚持,被角钢挂伤出血、登杆作业被蜜蜂蛰伤,也毫不吭声,自家房屋受损严重也不说......”高县电力沙河供电所吴开军说这番话时,眼眶里闪烁着泪花,但更多的是从他眼神里看到的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坚守。

\

\

主动请缨上“一线”,52岁老党员再次登杆

受地震影响,珙县灾区需集中安置受灾群众,新增临时安置点增多,珙县灾民集中安置点保供电任务异常艰巨。危急时刻,川能屏山电力火速增援,调动两台应急车,由17名抢险人员组成共产党员应急抢险救援队奔赴珙县金河新区等集中安置点开展电力抢通工作。

“途中到处都是飞石,很多路段都在塌方。”据屏山电力大乘供电所副所长罗志军介绍,因为对灾区路况不熟加上行经路段塌方严重,20公里的路花了90分钟左右才到达。

屏山电力此次主要负责在珙县巡场镇金河新区集中安置点、珙泉镇三江村等近10个抢修点开展线路、照明安装,架设电力线路,处理安全隐患等工作。

在屏山电力进驻珙县支援的第四天,抢险队就接到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受地震影响,巡场金沙村七组公变和海能石化专变两处变台相距位置只有几十米,处于地震后滑坡区域,如不及时迁改隐患,一旦塌方,将危及附近加油站及20余户群众的安全用电,损失极大,当地政府要求务必在当天完成改接任务。

此次任务异常艰巨,不仅要拆旧,还要新架线路。因为要拆除旧电杆,放线路径又在滑坡地段,直接影响施工安全。拆电杆位置离滑坡区最近的只隔2米,这种情况材料不能用吊车转运,只能靠人力硬抬,300斤重的地锚石全靠4个人抬上去,登杆操作也十分危险。

据罗志军介绍,屏山电力与珙县电力巡场供电所、宜宾电建珙县分公司共同勘查,经过多次优化才敲定拆旧换新方案。根据方案,罗志军选派了12名技术骨干投入抢险。

这个时候,城关供电所52岁的老党员牟新虎主动提出承担登杆、抬地锚石等工作。“按理说超过一定年龄就不能登杆作业了,原本没有安排他负责这类工作。但因他经验丰富,参加过很多类似抢险任务,最后就同意了。”罗志军说到。据了解,此次到灾区一线参加抢险救援也是牟新虎主动请缨。与牟新虎同队的队员说:“无论是登杆,还是抬器具,虎哥都不输给年轻人。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原本在正常情况下,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经过1天半时间,屏山电力就顺利完成了。“每个人都不敢懈怠,自己手里的活儿做完了,看到其它工位差人,就主动跑过去帮忙。”据罗志军介绍,今年5月,屏山电力就成立了抢险救援队,主要由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组成,队伍平均年龄34岁。这次参与地震救援的抢险队员都是临时组建,从未磨合过,但无论是配合还是默契度都实现了效率和价值最大化。

任务结束后,当地村民和企业纷纷给队员们送水,称赞他们用能投速度确保了一方平安。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