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干部身处反腐败斗争一线,时常要经受各种考验,能否保持定力至为关键。必须以党章的规定为参照,时时处处都不忘自警、自省,确保‘从心所欲不逾矩’。”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掷地有声地说。
去年以来,四川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扣忠诚、干净、担当,强警示、抓监管、严惩处,把监督的“手电筒”对准自己照,用铁的纪律锻造过硬队伍。
强警示:紧绷纪律弦“提神醒脑”
“纪委监督干部,谁来监督纪委?”为打消干部群众对纪检监察工作的疑虑,四川出台《关于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的意见》,对全省纪检监察干部明确提出了履职行为规范,将高标准、严要求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常态化开展教育提醒。对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行为逐件核实,不护短、不遮丑。
开展警示教育,绷紧纪律弦。组织全省纪检监察干部到法纪教育基地接受现场教育4万余人次,定期组织学习警示教育读本、观看警示教育片,先后通报遂宁市纪委原书记冉涛等19起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件,始终做到警钟长鸣。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筑牢防火墙。印发《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实施方案》,建立廉政风险内控机制,把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融入到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把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执纪权关进制度的笼子。据统计,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共完善监管制度19706项、新建13539项。
实践运用“四种形态”,防病于未萌。2016年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干部监督机构谈话函询568人次,给予党纪轻处分或组织处理171人,给予党纪重处分或重大职务调整31人,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6人。
抓监管:擦亮“探头”时时“拉衣扯袖”
“集中廉政谈话会,犹如一支清醒剂!”隆昌县胡家镇新任纪委书记陈道勇说。该县推行新任乡镇纪委书记任前接受集中廉政谈话制度,并定期对纪检监察干部履职情况进行回访,强化过程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风险预警,及时加以解决。
“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自律。”四川省纪委相关负责人说,纪检监察干部手握监督执纪问责的权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糖衣炮弹击中。必须上紧监督发条,时刻“如履薄冰”,远离“红线”。
完善纪检监察业务工作流程,强化岗位监督。近年来,四川省纪委先后制定《反映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管理和处置工作规程》等制度,严格业务流程和工作程序,细化严肃查处跑风漏气、以案谋私行为的纪律要求,从制度上擦亮对内监督的“探头”。
借鉴巡视工作方法,四川省还在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作风巡察。通过采取听取汇报、评议测评、延伸巡察等方式,找准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近年来,该省先后巡察1.27万个纪检监察机构,发现并纠正问题5285个。四川还将把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纳入巡视、巡察范围。“纪委、纪检组不能光拿‘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王雁飞说。
各地也不断创新举措,真刀真枪强化自我监督。广安市自2015年5月以来,启动全市副科级以上专职纪检监察干部个人事项核查工作,对不如实填报的干部严肃处理;德阳市研发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及预警系统,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等实施预警,并跟踪督促整改落实……
严惩处:违纪必究祭出“霹雳手段”
“收受红包礼金、套取贪占公款,不正当经济往来,在自己52岁的时候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前途、事业、形象毁于一旦,这都是咎由自取。”这是冉涛的忏悔书,2016年8月,他因贪污罪、受贿罪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追究其刑事责任。
勇于向“自己人”开刀,惩治腐败“零容忍”,四川省纪委打出重拳——
瞄准“存量起底、增量归零”这一目标,四川加大问题线索处置力度。对反映纪检监察干部的问题线索,认真进行分析,严格按照五类标准进行处置。截至目前,省纪委共处置涉及纪检干部信访件483件,办结474件,办结率98%。
以纪律为尺,四川省纪委以零容忍的态度,对纪检监察干部的违纪行为坚决亮剑,特别是对利用监督执纪权谋取私利、串通包庇、跑风漏气,以及其他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清理门户。2014年以来,省纪委直接立案查处纪检监察干部17人。
同时,加大对市(州)、县纪委查办案件工作的指导力度,对反映纪检监察干部信访较多、立案偏少的市(州)、县(市区)纪委的问题线索处置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实行销案制,督促整改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立案查处纪检监察干部646人,其中,厅级9人,处级94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64人,移送司法机关22人。